第二百五十七章 塞外之战(二十五)-《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到了那时候,以蒲头与西部鲜卑之间,依靠塞外三城所支撑的中原货物的转口贸易而形成的亲密关系,想要将西部鲜卑与中部鲜卑合并虽难度极大,解除双方的对抗却是毫无压力。东部鲜卑一片混乱,各部实力又颇弱小,哪里有功夫理会中部鲜卑的事情?那么他蒲头便有时间慢慢理顺中部鲜卑,收服实力小的部落,将中部鲜卑统一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将和连剿灭,固然符合塞外三城的利益,而使得蒲头所部因此崛起,却又不是郭斌想看到的了。在草原上,最符合郭斌利益,也最符合中原王朝利益的状况,不过是鲜卑各部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草原上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不需要一家独大,因此无论是对塞外三城充满敌意的和连,还是保持着友好贸易关系的蒲头,郭斌都不想看着他们统一草原。只有各部独 立,作为汉人聚居地的塞外三城才能保得太平,长城之内的中原王朝才可不受侵扰。

    听着郭嘉将以上原因娓娓道来,郭斌心中极是安慰:跟着戏志才锻炼了一年多的时间,郭嘉的成长速度是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只看他对于目前塞外局势的一番分析,便颇有点历史上“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架势,只是在许多方面的思考得尚不太成熟罢了。

    其实郭斌心中是极赞同郭嘉的意见的,除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考虑,郭斌还有经济上的考虑。

    塞外三城所以能够在塞外立足,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是对于中原各大豪族与草原各部鲜卑人来说的。

    因为塞外三城是建立在长城之外的,这里游离于大汉朝廷的势力范围之外,既不受大汉朝廷所保护,又没有强大的鲜卑部落侵扰。因此,对于中原的各大商队来说,运输与交易的安全性和交易公平的重要性便愈发凸显出来,这是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而郭斌作为中原极负盛名的名士,位高权重,又与中原各大豪族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众人对他是能放心得下的。况且,在黄巾之乱中,郭斌率领七百部曲南征北战,立下惊世奇功的事情天下间谁人不知?若说在中原有人能于塞外三城中镇住场子,除了皇甫嵩外,怕便只有郭斌了,他可是敢带着七百人往二十万黄巾大营之中冲击的猛人啊!

    而对于鲜卑各部来说,塞外三城是建在自己地盘上的,所以安全上反不用考虑太多。况且,由于距离极近,物资的运送也极是便利,这便省却了一大笔运输费用。不过,也不是说鲜卑人便毫无顾忌,万事大吉了,他们的弱点在于“粗鄙无闻”。鲜卑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贸易中便必须要以汉字为基础,无论是签订合同还是点验数目,都要以汉字和汉语作为通用语言,这也是混迹在塞外三城的鲜卑人大多可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的重要原因。

    汉人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字褒贬的精妙之处自然不是只学了一点日常用语的鲜卑人所能领会的。因此,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或是在签订的合同之中设几个语言的漏洞,故意利用模棱两可的字眼欺瞒鲜卑人,便成了许多汉人的选择。

    由于文化的优越性,科技水平的先进性,军事实力的强大,汉朝国力的强盛,使得此时的汉朝人在面对四夷之时天生便有无比的优越感。而这时的鲜卑人,在汉人眼中都是野蛮人,俗称蛮子,算不得同类物种的,因此对他们进行欺骗和敲诈行为,并不会产生多少心理压力,更不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这就像是拿着香蕉逗弄宠物一般,其他人见了只会哈哈大笑,谁又会因为你逗弄了半天却一根香蕉都未曾送出,而对你大加指责呢?

    然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屡次出现,使得汉人多狡诈的印象深深地刻到了鲜卑人的骨子里,这是无数鲜卑部落在贸易中受到汉人欺瞒的血的教训。因此,他们在贸易上最大的诉求,便是交易的公平性。

    张世平与苏双,多年从事于中原与草原上的转口贸易,在鲜卑人中颇有声望,所以鲜卑人愿意相信他们。而在建立了这塞外三城后,张、苏二人凭借着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使得塞外三城迅速走上正轨。此后,更是在交易的便利性和公平性上下了很多苦功夫,使得这一年来塞外三城交易行中的贸易活动都进行得极为顺利。因为尝到了甜头,并了解了交易行中先进合理的贸易制度,鲜卑各部对于塞外三城的认同度和信任感自然会更加提高。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塞外三城的名声便这么打出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