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露脸-《历代王朝更迭》
第(2/3)页
语罢,韩母潸然泪下。许负默然而退。
这一天,韩母没有织丝,也没有吃饭,独自躺在床上暗自垂泪。
第二天,闻鸡而起,先缝冬衣,又缝冬被,韩信满面困惑道:“娘,刚交二伏,天正热着呢!您怎么缝起冬衣来了?”
韩母轻叹一声回道:“这几天,丝不值钱,娘想停机三日,这一停,娘无事可做,又怕闲出病来,倒不如把过冬的衣、被早些缝好,以免严冬来临,措手不及。”
韩信一想也是,又跑到街上玩耍去了。谁知,韩母缝过冬衣、冬被之后,又为韩信赶制了一套春衣,一套秋衣,一套夏衣,还有十双鞋。那一晚,她破例地买了一条鲤鱼,清蒸之后,端给韩信,立刻逼他将鱼吃下。
自十一岁那年,韩母已经与儿子分床,可这一晚,她硬是和儿子躺到一张床上,唠叨了一个多时辰,直到韩信酣酣然睡去,方才在他脸上亲了三口,走下床来,研墨铺帛,一边写一边流泪。写完之后,又回到床边,俯下身子,照着韩信的脸颊,轻轻地吻了几口。
她走了……她是上吊走的……
等韩信醒来的时候,韩母的身体已经发僵。
“娘啊!您、您不能丢下我呀!”
韩信伏在娘的尸体上号啕大哭,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嗓子,也哭来了几个邻居。
邻人在书案上发现了韩母的遗书。书曰:我亲亲的信儿,你是韩王之后,高贵无比,若是沦为乞丐、佣奴,韩家的脸面何在?且是,做父母的,谁不望子成龙?娘既生了你,娘就得对得起你,对得起韩家!娘去了。娘死之后,你千万要节哀,要找到许相士,把娘埋在九里山下,如违娘言,娘在九泉之下,就不认你这个儿子。切记!
读了这张遗书之后,韩信方才知道,娘是为甚而死。越是知道,哭得越痛,邻人见劝他不住,便找来了许负。
也不知道许负在韩信的耳边说了几句什么,他将哭止住,在邻人的帮助下,将娘葬在九里山下。自此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自己把自己关在屋里,苦苦地研读着许负送给他的那本兵书,至于那书叫什么名字,说法不一,有的说叫《太公兵法》,也有的说叫《孙子兵法》,还有的说叫《吴起兵法》。总之,他是在读许负送给他的兵书,就连这期间的饮食,也靠许负供给。
也不知为了什么,当韩信苦研了三年兵书之后,许负悄然离去。许负这一走,断了韩信的生计,他不得不走出茅屋,到处游荡,而身上总是斜挎一把宝剑,那剑足有三尺来长。他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当然,被吃的不是他的朋友,便是他的熟人。日子久了,这些人一见他便像见了瘟神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哪还留他吃饭?照此下去,非饿死不可!为了活命,不得不寻一事业。
怎奈,世间凡百生计,都无一合他之意。想来想去,只有钓鱼一事,既不费力,又甚清高。从前,姜太公未遇文王,也曾垂钓硒溪,我今学他行径,也不致失了身份。于是,韩信觅一钓竿,到了淮阴城下淮河旁边钓鱼。但鱼也不是好钓的,往往是钓了一天,一无所获。每当这时,便要委屈肚子了。挨饿虽然不是滋味,但若不是那班漂母,他还是挺得住的。
在韩信钓鱼的下游半箭之地,突然来了一群妇人,赤脚立在水中,漂洗线絮,因为都是老妇,故而称为漂母。
做漂母的,无一不是贫寒人家,尽管贫寒,日有所入,吃饭倒还不成问题。故而,每到吃饭的时间,各家都有人送饭来吃,比起韩信,自是胜了一筹。每当漂母大口大口用餐的时候,饥肠辘辘的韩信,总要吞下几口贪婪的涎水,抑或偷偷地瞟上几眼。在这班漂母之中,有一个叫张媪的,心极慈善,自己家道不丰,却喜怜贫济困,见韩信过着一饥半饱的日子,便吩咐家中每日多送饭来,分与韩信同食,韩信向来寄食人家已惯,况且腹中饥饿难受,也就吃了,并不推辞。
从此,漂母日日漂絮,韩信日日得食,一连数十日,漂母毫无厌倦之色。反倒是韩信有些过意不去,向漂母拜谢道:“吾日后若是不得志,倒还罢了!吾若得志,定当从重报答伯母之大恩大德!”
他不谢倒好,他这一谢,漂母不但不喜,反作色道:“汝身为大丈夫,不能谋得一饱,还算什么大丈夫?我供汝之食,只是觉着汝有些可怜,何曾要汝报答?”说罢,径自去了。
第(2/3)页